首页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开运体育平台(中国)中国有限公司:“百名专家”科技赋能 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精神,创新实施“百名专家进企业”活动,组建以国家级人才工程名师、“泰山学者”牵头的“百名专家”科技服务团队,深入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究、技术攻关,与企业共建科研平台,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真正实现了校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走出了一条以“贴、引、融、补”为主线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新路子,学院服务经济社会的适应性显著增强,推动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贴”字当头,紧贴区域产业需求,创新高职院校服务企业新模式
学院紧贴区域产业规划和体系,聚焦潍坊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两大主业,立足区域产业需求,面向龙头骨干企业及中小微企业,创新实施高职院校“团队+岗位+考评”的服务企业新模式。一是紧贴区域产业需求,分类分层打造专家科技服务团队,组建了由博士、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科技特派员等为主要成员的面向现代高效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文化创意等“十强产业”的科研力量强、专业水平高的百名专家团队,包括博士17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2名、企业科技特派员及学院科研名师43名。二是百名专家紧贴专业对口企业,到企业担任一定岗位职务,分别深入山东天瑞重工有限公司、山东赛马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等市内外76家企业开展了科研挂职锻炼、合作项目研究、企业技术攻关等活动。三是紧贴教师服务企业中取得的成效,制定“百名专家进企业”活动中期、年终考核办法,由产学研合作中心牵头负责组织监督管理,教师管理部门对下企业锻炼时间进行统计管理,教务处负责调整教师课时量和上课时间,形成了多部门联合管理机制,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百名专家进企业”活动为助力区域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引”字发力,技术引领、并跑产业,打通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百名专家”到企业一线,充分发挥专业和技术优势,深耕专业领域,与企业联合开展高层次项目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破解卡脖子难题等多元多维合作,与企业结成“奋斗共同体”,集智攻关克难,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打通了高职院校科技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胡洋洋博士团队依托学院与山东天瑞重工有限公司校企共建的山东省高等学校磁悬浮精密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协助企业解决因紧缺高端研发人才无法破解的岩潜孔冲击器活塞磨损与腐蚀、磁悬浮主轴高速加工刀具寿命和加工精度等一系列“卡脖子”问题,研发的新型陶瓷刀具将切削加工速度提高了21.45%,镍管的加工效率较普通流程提高了47.59%,每年为企业节省人工和刀具成本200万元。目前,该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2项,发表SCI论文1篇。胡博士与企业联合研发的活塞表面预制纳米梯度自润滑陶瓷涂层改善活塞的抗磨损性能技术,使得产品寿命提升15%,获发明专利授权。目前,该技术已为企业新增经济效益400余万元,实实在在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三、“融”字扩量,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赋予校企命运共同体新内涵
企业转型升级离不开前沿技术,前沿技术离不开人才支撑,学院百名专家充分发挥师资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要人力资源要素作用,释放自身科研优势和活力,在校企两方面用力,尤其在校企联合申报科研平台、帮助企业研发新技术、推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长效机制。专家牵头与合作企业共建了区域产业发展亟需的山东省高等学校分布式光伏电站云监控与智能运维新技术研发中心等省市级中心、重点实验室9个,引入“栎类植物引种培育”、“磁悬浮关键零部件精密加工生产线项目”等5个,完成成果转化20余项,催生出可供借鉴推广的产教融合典型案例17个,赋予了校企命运共同体新的内涵。丁世民教授依托与山东省高等学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聚焦市场上优良园林植物品种缺乏等制约企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技术,与青州德利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栎类植物品种选育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建立了栎类植物引种选育、生物学特性观察、繁育方式、栽培管理、生产推广等方面的一体化技术体系,引进优良栎类植物良种10个,筛选出适宜山东地区栽种的栎树品种2个,帮助企业建设示范基地1000余亩,优良苗木销往全国各地,品种商品率达100%,帮助企业将选育的2个栎树品种进行了转化,目前苗木已经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每年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100余万元。“百名专家”服务企业转型发展、技术升级,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280余项,实现技术服务和专利技术转化到账经费3000余万元。
四、“补”字添翼,实践反哺教学,实现教师能力素质新跨越
教师到企业服务是教师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有益补充,实现教师能力之“钙”、素质之“钙”、创新之“钙”三钙同补。“百名专家”到企业担任一定的岗位,与企业生产部门等核心部门进行技术对接和交流,共同研讨技术难题解决方案。返校后,专家们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资源融入课堂和教材,将一线科研技术精心融入于课堂教学内容,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反哺教学,为高效课堂注入新动能。在服务企业过程中,专家们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基础,将企业最新技术、理念转化专业教学内驱力,推进分层教学改革,将德育教育、职业素养和标准化理念渗透进课堂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全过程,因需施教、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主动开展创新研究,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精准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